当前位置:花茶铺 > 花茶文化 > 茶马古道 > 正文

自赊旗店起,万里茶道转行旱路

发布日期:2013-10-23 来源: 花茶铺 - 本站网址:www.huachapu.com

  自赊旗店起,万里茶道转行旱路

  引子

  山西祁县渠家大院里,有一无名无姓无落款的手抄本,学者们细看后大为吃惊,它所抄的是著名的《行商遗要》(原本已散失)。

  《行商遗要》记载的是晋商茶庄原始商业机密,是渠家茶庄办茶厂、产茶、运茶、销茶的详细实录,还记载着茶庄伙友的行动指南、行为规范,起着伙友办茶接头联络作用。

  “伙友行动指南”规定:“……行水路,走江湖,跋涉艰难;勿华丽,学朴素,免惹盗窃,晚早宿,晨早行,以防不测。水陆路,遇生疏,最忌相伴;若同帮,宜逊让,务要尊敬……每日里,十点眠,五点即起。客出房,合行人,惊动急起……平素日,手摸胸,细细思量;勿怠工,勿耽误,可称老板。莫学那,骄奢傲,时新款样;莫学那,匪类事,嫖赌嬉游。宗宗件件,照旧规,真无走凿……但愿的,接事伙,如同班相,尽其心,竭其力,正直端方。”

  茶商伙友,正是按此指南,在险恶的水陆更迭茶路上,保护自身完成了工作。

  话说茶商从唐河源潭镇出发,向北推进,来到唐河上游更大的水陆转运站——赊旗店。

  赊旗店南北两侧有赵河、潘河流过,赵河流经赊旗店南边时,主流一分而二,形成南北两支流,至一公里外又汇合,中间形成岛状大沙洲,叫河心街。水边形成长达千余米,深阔平稳、适合停靠的码头,名为后河。自信江——两湖——长江汉水——唐白河——唐河来的晋商,到后河码头结束两千里水路起旱。

  当年后河码头有青石铺就的下货台,还有层层石阶通到岸上。岸边形成老河街,是赊旗店最先繁盛之地。“码头日夜装卸货物,最盛时卸货船只数百艘,赵河里排了数里长。”社旗县委宣传部新闻科长杨银鹏道。

  这段河道现已断流,码头处已成为垃圾场。

  后河码头压力太大,晋商们又在镇东北潘河边设了码头,“这个码头曾出土大铁锚及沉船等文物,沉船长三丈有余。”杨银鹏道。

  除上述双码头外,晚至清咸丰年间,晋商在镇外潘河赵河交汇入唐河河口处,还建了一处码头。船在这个码头下货后,由脚行、车行转运进镇。这个码头一直沿用到解放初。

  可以想见,晋商两个多世纪的茶路运输中,这三个码头都曾泊过茶船。

  【茶队起旱不容易】

  茶商自赊旗店转旱路后,在河南山西河北境内,大量依赖马车、牛车、骡车和独轮拱车。运价高出水运一至三倍,晋商们跟在牲口屁股后头,以后的万里征途,开始“始于足下”了。

  茶队起旱不容易,畜力车和独轮拱车,坐着辛苦,走得又慢。尤其是独轮拱车,车轮为木制,有大有小。小车轮与车盘平,大车轮高于车盘,将车盘分成左右两边,可载物,也可坐人,但两边须保持平衡。独轮拱车掌握平衡有诀窍,社旗民谚道:“拱车不用学,只用屁股挪。”就是说车夫要不停地左右扭动腰部,车才不会翻倒。当年,运茶脚夫推着独轮车,整天从赊旗店大路上过,将路面碾压出深凹车辙。

  据《祁县茶商大德诚文献》记载:“祁县茶商运茶须经过赊旗店,当时赊旗店为茶路上最重要陆路转运码头,百货皆聚,为确保按期到货,便与当地运商建立了回票制度,(光绪二十三年)合行会议发货日期新定章程:郭、记……汝州、禹州马车脚价付九次一,以十天为期限,二十天见票,误期每车罚银八两;会镇马车限发十六天送到,三十天见票,误期每车罚银八两;汝州、禹州牛车限十二天送到,误期每车罚银二千钱。”

  茶商有“回票制度”做保证,比随行随雇,安全方便,促进了陆路运输。

  【赊旗店周边曾密布会馆】

  “先有晋商商路,后有山西会馆,会馆使商路更具生命力。会馆对晋商信息沟通、情感联络、经营纠纷的处理、规章的制定与实行,都起了重要作用。晋商之所以富甲天下,扛鼎中国商业五百年,是集团化、网络化的结果,这些商业重镇与会馆,是集团与网络中的重要节点与网站。”《中国会馆史》写道。

  赊旗店山陕会馆全国闻名,号称“天下第一会馆”,它“运巨材于楚北,访名匠于天下”,建筑工艺融北方雄浑壮观、南方严谨柔美于一体。

  事实上,赊旗店周边地区曾密布山西会馆,如桥头镇、饶良镇等地皆有。稍远一些的唐河县、方城县也都有。更远一点,如淅川荆紫关、舞阳北舞渡等地,会馆也都是“地标”性建筑。

  多部茶路专书,将赊旗店定位为“豫南的中心点”,认为“山西商人以此为基点扩展到整个面上,以一个镇的流通量而言,中间居然有一大帮晋商定点于其间,无疑是当地商业垄断者了”。

  2 011年5月10日,记者来到赊旗店西20里桥头镇寻会馆。在镇上漂亮的小学内,我看到校园一角有堆残碑断碣,据介绍这是会馆所有遗存。

  据碑文记载,桥头镇会馆始建于1749年,由晋秦富商集资所建,“先后完成大殿、药王殿、马王殿、东西廊坊、戏楼、钟楼、鼓楼等建筑,成为豫西南较早会馆式建筑群”。

  相传,当年会馆的钟鼓,“合抱粗细,一人高低,每临重大活动,击钟擂鼓,声震数里”。戏楼两侧各植一株两百余岁老柏树,树干高二十余米,1958年被伐。

  而整个会馆,到了“文化大^***”后期全部被拆除,用于修建小学。

  自桥头镇抵饶良镇,当年会馆仍是只余残碑断碣。明清时的饶良镇为十字街市,店铺林立,百余座坡面楼鳞次栉比,在此经商的山陕商号达48家。

  “赊旗店周边密布山西会馆,足见它的重要。而晋商自赊旗店沿茶路回老家山西,方圆百十公里内,真可以不食别家饭,不住别家店了。”社旗县委宣传部部长李明汉道。

  【三通碑证晋商“给力”】

  英国人贝思飞在他的《民国时期的土匪》一书中写道:“豫西南的赊旗镇曾是通过唐河和白河运往汉口的货物集散地。从蒙古和西北来的商队也在那里逗留,将带来的货物装上船;那些从南方来的满载货物的船只,在返回之前先要卸货……总之,赊旗店一直是中国最富有的商业贸易中心之一。”

  有“十三万人口”的赊旗店,山陕商人开店1225家,其中800家以上是山西人所开,由此推算,当年在这儿的山西商人、小贩、雇工家属总人数应超万人。

  晋商人多势众,垄断了茶行、钱庄、典当、票号等暴利行业,成为赊旗店商民领袖和制定游戏规则的人。

  赊旗店山陕会馆内,有“同行商贾公议戥秤定规概”和“公议杂货行规碑记”两通碑。第一通碑为核定戥秤行规,是全镇商号公律契约。第二通也属全镇公律规范,被称为“我国迄今发现最早的商业行会游戏规则”。规则有十五六条,每条都附有处罚措施,一般罚银五十两,这是中等商户一月赢利,罚得相当重,其中有一条是“银期不得过期,如违者按生意多寡出月利”,镇上的票号都是山西人的,这是对他们的保护性的条例。

  “这两通碑刻立于山陕会馆内,足证山陕商帮在此地举足轻重。”《晋商茶路》一书道。

  会馆内还有一通“过载行差例”碑,细看十分有意思。

  每到夏秋之际,南阳各官署要搭凉棚,所用苇席由赊旗店过载行承担。可官家的贪婪不断增加,“一日复一日,以一倍十”。大家伙儿苦不堪言,推选行头与官府交涉,谈成一个定额,赶紧立碑铭记公示,有点像“示威”,也是斩断官方“再复加增”后路。

  过载行主要承揽船与船、车与船、车与车间货物装卸、运转业务,大过载商有运输工具、装卸工人,提供一条龙服务。据碑记所载,官府核减支席数量,每年4840条,以行内员工每两人支一席片来计,赊旗店过载行总行业人员在万人左右。

  晋商在赊旗店不经营过载行,但过载行碑却立在它的地盘儿,为什么呢?

  《万里茶路话常家》一书分析说:“晋商在赊旗店商品以茶叶为大宗。茶叶在赊旗店有批销集散,但所占比例很小,大多数茶叶由此登岸,转而车拉畜驮,作为一次转运,主要是同过载行打交道,年长日久,关系亲密。过载行人数不少,但它是辅助行当,业务有赖大商家支持,对山陕帮敬奉有加。投之旗下,不仅有业务保证,且能求得庇护。”

  李明汉认为,赊旗店周边密布的会馆见证晋商实力,确立独有权威。而会馆内包括碑刻在内的文化遗存,则是晋商软实力的体现,是晋商“以义制利”、追求公正的儒商理念的体现。


自赊旗店起,万里茶道转行旱路》网址:http://www.huachapu.com/wenhua/163.shtml


上一篇:“茶道之源”九里沟   下一篇:金银湖水域或曾为中欧万里古茶道组成部分

自赊旗店起,万里茶道转行旱路
国学经典 | 论语 | 弟子规全文 | 古诗 | 花茶铺 | 网站地图 | 友情链接 |

Copyright © 2007-2013 HuaChaPu. All Rights Reserved. 皖ICP备16011003号-3 皖公网安备 34160202002296号

花茶铺 版权所有 并保留所有权利